三秦本草
孙思邈中药
当前位置:首页 > 药材资讯 > 品种分析
  • 远志高价还能走多远

    2023年远志从115元进入上升通道,到9月涨至230元左右,进入2024年涨势不减,下半年涨至270元,目前价格小幅回落至230元。对于远志来说,200元仍属高价。经历了两年多高价的远志,其高价还能走多远。 远志原系野生,主产陕西、山西、河南等丘陵地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一村民采集野生远志种子试种成功,从此,远志由野生走向家种。 图示:远志近三年历史价格 由于家种远志需生长三年才能采挖,家种发展缓慢,1997-2004年市场商品仍以野生为主,其价格基本稳定在28-30元(肉)上下。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及野生资源的减少,2005年远志价格涨至50元左右,2006-2016年其价格长期在45-55元上下震荡。 远志亩产干品150公斤,按照种植户均价40元出售,亩收入6000元左右,年收入2000元,结合当时的农作物价格,药农种植积极性不是太大。 虽然2016-2018年远志价格上升至60-70元,但是,药农种植积极性依然不高,2019年价格进一步上涨至80-90元左右,2020-2021年继续高升至100元上下。 远志价格突破60元后,药农亩收入提高至9000元以上,年收入约3000元,当价格涨至80元以上,亩收入过万元。2019-2021年远志在高收益的刺激下,种植得到大面积发展。 由此,不难判断,2020年高价时栽种的,2022年将进入采挖期,2021-2022年栽种的,2023-2024年陆续进入采挖。2023年远志从115元涨至220-230元,2024年从240元涨至270元,2025年上半年价格依然坚挺在230元。受远志连续两年多高价刺激,药农种植积极性提高,尤其2024年新扩种面积较大,2026年采挖面积大,高价行情有望在产新后结束。 目前远志种植主要有四个产区,一是山西闻喜,新绛及周边;二是山西洪洞产区;三是山西永合产区;四是陕西澄县及周边。其中,山西闻喜县丰乐庄村,新绛县北池村是加工远志筒基地,并辐射周边村子,形成山西远志筒产地集散地。 1、远志种子直播:春播于4月中下旬,秋播于10月中下旬。在整好的平畦上,按行距20厘米开浅沟条播,播种后约半个月开始出苗。秋播的在翌年春季出苗。 2、育苗栽植:于3月上旬,在苗床上条播,按行距15厘米开沟播种,播后覆土1厘米。保持苗床潮湿、苗床温度在15-20℃,播种后10-15天出苗,苗高5-6厘米,选择阴雨天或午后,按株行距6×20厘米定株。 远志生长3年后即可收获,以初春秋未采收为好,待远志叶枯萎后,去净地上部份,挖取根部,除去泥土和杂质,趁水分未干时,用木棒敲打,使其松软,抽去木心,晒干即可,抽去木心的远志称远志肉,如采收后直接晒干的,称远志棍。 远志为止咳、镇静的良药。不仅中药配方不可缺少,而且又是中成药的原料。以远志为原料制成远志糖浆,远志酊等,深受群众欢迎。 1995年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远志年需要量1300吨左右。二十多年来,随着越来越多中成药的研发问世,远志的市场需求也在增加,目前远志市场年需求量达2500吨左右。 受远志连续两年多高价刺激,种植面积扩大不少。据了解,2020年远志年产量2300吨左右,2021年总产量达2700吨以上,2026-2027年远志产量更大,由此,判断远志将迎来新一轮低价周期。 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

    时间:2025-07-31 09:20:24

  • 人参(红参)为何徘徊不前

    持续低价近4年的红参,从2021年11月启动上扬,从120元(小抄)涨至150元左右,2022年依然在150元上下波动,2024年小幅涨至190元,目前在200元左右震荡。红参为何徘徊不前,近几年红参都经历了哪些行情变化? 图示:人参近三年历史价格 红参主产吉林抚松、敦化、蛟河、长白、靖宇、通化,集安等地。因为主产区批地受到限制,近几年发展到黑龙江七台河、尚志、五常、逊克、庆安、鹤岗、宁安等地。黑龙江种植的人参以4年直生根为主,每年4月栽种。 2010年红参结束多年低价,进入上升通道,从65元一路上扬至140元左右。2011年红参价格继续上扬,最高价涨至200元,产新后价格下滑至160元左右,2012年在160-170元上下运行近一年,进入2013年继续发力上扬,到年底涨至320元左右,步入2014年经过3个月的盘整继续高升,到产新前最高价涨至360-370元,产新后价格回落至270-280元。2015年红参从270元逐渐下滑,产新后回落至160-180元。 由于红参经历了近5年高价,药农大面积发展种植,2012-2015年人参高价期间栽种的面积,到2017-2020年开始进入采挖期,也就是说自2017年人参产量增加,据当时信息报道,2016年人参产量已达6500吨,2017年人参总产量达万吨,2018-2020年年产量均在6000吨以上,或许因价格低参农会推迟采挖时间,但是,总之,高价期间栽种的面积势必最终都要采挖出来。只是2016年和2019年人参遭遇冻害,影响到单产产量,但,由于采挖面积大,2018-2021年红参价格始终难有大的突破,2018-2019年在130-140元上下波动,2020年跌至110元左右,2021年在120元上下徘徊长达10个月。 由于人参持续4年多低价,药农多减少了种植面积,也就是说2022-2026年人参采挖面积不大。由此,不难判断未来几年内人参新货压力不大,只是因有库存拖累,一路走来不会一帆风顺。 随着我国人参生产和医药工业的发展,人参制剂和制品逐渐增多,人参新用途已扩展到食品、饮料及化妆品等方面,制成上百种产品。还利用参叶提取总皂甙,利用果实制成饮料,利用参花制成参花晶等;近年研究发现人参多糖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国外研究含人参的一些药剂可治疗“艾滋病”,已受到医药界愈来愈广泛的重视,人参的销售量逐渐增大。据了解,目前人参干品用量达到5500-6000吨。 由于人参生产恢复需4-5年,一旦生产链脱节,就会影响供求关系。因此,人参经过多年低价后,就会迎来一波涨价行情,而且,高价会持续3-4年。 人参一般也叫生晒参,白参;红参是经过加工后的人参,蒸熟后晒干、烘干,颜色变深的人参。红参和人参都具有补益的作用,都起到大补元气功效。 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

    时间:2025-07-29 08:47:50

  • 浙贝母产新价落为哪般

    2025年随着浙贝母产新拉开序幕,价格止升转落,无硫片从200元下滑至125元左右。浙贝母为何产新落价,后市能否再次反弹上扬? 首先回顾下浙贝母历史价格变化。 2010年下半年浙贝母结束多年低价,进入上升通道,从年初的30元(个子)涨至60元左右,2011年产新后涨至90元,2012-2013年9月价格在90-95元上下反复涨涨落落,到10月突然发力高升至120元以上,11月涨至145元,到2014年产新时进一步上升至155元,年底逐渐下滑至120元。 由于浙贝母经历4年多高价,大大调动药农种植积极性,2014年种植面积达5万亩,总产量达1万吨,生产严重过剩,2015年产新后价格飞速下滑,从百元以上跌至55元左右。2016年浙贝母在55-65元上下运行近一年,到10月回升至75元左右,2017年浙贝母从80元下滑至70-65元。 虽然2016-2017年浙贝母价格下滑,但是,依然处于中高价位,药农种植积极性不减,2018年价格继续走低,从60元以上跌至50元左右。2019年浙贝母在38-40元上下运行,2020年下半年从40元跌至30元,2021年产新前回升至34-40元。 由于2019-2021年浙贝母价格低落,药农种植积极性降低,2020年总产量不足3000吨,2021年总产量2500吨左右,2022年总产量大约2000吨。虽然2020-2022年连续三年浙贝母产不足需,但是,由于有库存补充市场,供求依然没有矛盾。 2022年浙贝母从47元涨至55-60元,2023年从60元涨至105-110元,2024年产新前回落至87-82元,产新后价格反弹至110元,2025年产新前又回落至96元上下,临近产新涨至105-110元,饮片涨至200元左右。 浙贝母为无性繁殖,当年栽种一个贝种,第二年母体腐烂后只能生长出两个新贝母,其中一个新贝母用以加工商品,另一个继续作母种种植。浙贝亩用种量300公斤,由于浙贝价格下滑,贝种价格也回跌,2024年贝种售价30-35元/千克,种子投入1万元/亩左右,加上化肥人工等,亩种植成本过万元左右。 受浙贝母高价刺激,2025年产区种植户留种的意愿较强,留种量大可能采挖提前结束,同时干品产量相应减少,估计,2025年浙贝母总产量仍不少于2000吨。 2025年浙贝母产新前价格上涨,人为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浙贝母产新后价格回调,但是,商家收购积极性依然较高,只是面临新陈货源双重压力,加上整体市场人气低迷,短期内价格反弹也是动力不足。 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

    时间:2025-07-27 08:47:11

  • 瓜蒌价格处于低迷状态

    瓜蒌近日市场寻货商家较少,货源走销不快,价格处于低迷状态,现河北毛货个子价格在9-11元。

    时间:2025-07-15 14:56:15

  • 桔梗下滑为哪般

    自2012年从上一轮高价周期跌落,近十年来价格反复涨涨落落,但是,始终没有获得大的突破。目前桔梗带皮斜片13-15元(内蒙产区),与去年同期比跌幅过半,安徽产去皮个子30元,去年同期43元。桔梗为何下滑,过去几年都经历了哪些行情变化。 历史上2009年桔梗从13元价格起步上扬,到年底涨至43元左右。进入2010年桔梗继续高升,到9月高升至88元左右,创有史以来天价行情。2011年桔梗价格跌至70元左右,秋季产新后价格继续下滑,最低价跌至30元,后来又反弹至40元左右,2012年从40元以上逐渐下滑至31-32元。 图示:桔梗近三年历史价格 由于桔梗经历了两年多高价,种植户亩收入达3万多元,种植热情高涨,不但主产区扩大了种植面积,而且,出现了不少新产区。由于桔梗种植面积的盲目扩大,导致2013年价格逐年走低,到下半年价格已跌至25元左右,2014年又从25元跌至20元上下。2015年桔梗价格继续下滑,最低价跌至16.5-17元,低价持续到2016年3月。 桔梗经历了连续两年多低价,种植面积开始调减,2016年4月价格小幅回升至22-24元,10月产新后价格进一步上升至30元左右。2017年桔梗在27-28元上下运行近一年,2018年小幅回落至25元左右,2019-2021年上半年价格在25-28元上下徘徊两年多,2021年7月回升至31元左右,到年底急速上升至40元。进入2022年桔梗在实际消化中回调至38元左右,产新后小幅回落至36元,2023年从39元涨至43-45元,2024年在43元上下徘徊一年,2025年上半年从40元跌至30元左右。 桔梗生长周期为2-3年,内蒙产区多生长两年采挖,安徽及陕西产区生长3年采收。以前内蒙产区所产桔梗多以鲜货出口韩国做菜用,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鲜货出口受阻,大量的鲜货便加工晒干做药用,增加了干货压力。2023-2024年桔梗价格上涨,再次点燃药农种植积极性,尤其内蒙产区种植面积扩种明显。 2025年桔梗价格下滑,多数种植户已无多大利润,开始减少种植。虽然桔梗因低价而开始减种,也许价格继续下滑空间不大,但是,由于市场积压的库存有量,短期内价格回升空间有限。未来2-3年内,桔梗需要继续调减种植,才能迎来真正的商机。 桔梗为药食两用品种,食用以出售鲜货为主,主要销往韩国。桔梗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等功能。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等症。通过临床研究,桔梗具有祛痰、 镇咳,抗炎三大作用,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引发的咳嗽痰等病发症疾病。 桔梗的嫩叶及根可以食用,含有维生素、桔梗酸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人们常在春夏采食其嫩叶,秋季采食其鲜根通过加工成皮丝做泡菜吃。在韩国及我国延边地区,桔梗可是非常著名的泡菜主要食材,我国东北地区还将其称作“狗宝”咸菜。目前国内干品需求量在6000吨左右,鲜货需求不稳定,正常出口在10000吨以上。 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

    时间:2025-06-28 10:25:48

  • 茯苓能否“发疯图强”破茧新生?

    茯苓作为年销售量5-6万吨且还是“中药八珍”之一,凭借其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在中医药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这味传统中药材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从市场需求到种植技术,再到政策环境,多重因素共同构筑起茯苓产业的未来蓝图。 现茯苓主产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安徽、湖北、福建、湖南、江西、其中以云南、大别山区(安徽、湖北)为主要鲜茯苓产出区,以湖南靖州茯苓市场和安徽岳西中农联茯苓市场为鲜茯苓主要集散市场。云南和大别山区作为茯苓最大的干鲜品产区最近三年的产量明显上升,由于价格走势一直比较低迷大部分种植户处于亏损状态。靖州鲜市场与中农联鲜茯苓市场不仅是行业亮点,更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产地市场模式的开启,为探索茯苓多元用途提供了有力支撑,使其成为行业焦点。不过,若想进一步挖掘茯苓产业潜力,还需通过技术革新推动生产效率提升与产品创新,以实现行业升级;同时,也离不开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茯苓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示:茯苓近三年历史价格 从2023年9月产新后开始,茯苓价格如同失重的物体,逐步下跌。2024年,这一趋势愈发明显,价格持续走跌。库存积压严重,犹如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市场喘不过气来。囤货商们纷纷抛售,试图减少损失,却导致价格进一步下滑。市场需求的疲软如同冰冷的寒风,吹散了市场的热情。秋冬季云南雨水的增多,更是给茯苓市场雪上加霜,水分超标问题频发,经销商们担忧损耗和霉变,市场观望情绪浓厚。2025年的种植面积较上一年略减少20%,如今年产新继续走低或许2026年会成为茯苓“发疯图强”的转折年。 近年来茯苓的市场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这种增长不仅源于传统中药饮片的稳定需求,更得益于茯苓多糖、三萜等活性成分的深度开发。在保健品领域,以茯苓为原料的养生茶饮、酵素产品;在化妆品市场,含有茯苓提取物的美白祛湿面膜销售额三年增长超300%。随着“药食同源”理念的普及,茯苓在食品添加剂、功能饮品等新兴领域的应用仍在持续拓展。 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茯苓产业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拓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正在重塑生产模式,而政策体系的完善则筑牢了发展的制度根基。随着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融合,这味千年古药正逐步构建起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未来,茯苓不仅将继续在中医药领域发挥核心作用,更将成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支点,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独特价值。 注:本文内容来自作者投稿:安徽省岳西县中农联茯苓市场信息站-倪观水-13966928969,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时间:2025-06-26 08:51:46

  • 广郁金调研分析报告

    郁金为姜科姜黄属植物,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的功效,这是传统的药用价值。最新的研究显示,郁金还有抗肿瘤与辅助化疗、神经保护与精神疾病干预、代谢性疾病管理、抗微生物与免疫调节、新型制剂开发等功效。 郁金传统的三大产区,浙江温州的温郁金、广西钦州的广郁金、四川成都的川郁金,到现在浙江温州还有少量产量,四川成都已基本不再种植,只剩下广西钦州。郁金全国用量的95%来自钦州产区。钦州的主产区多分布在灵山的伯劳镇、文利镇、武利镇、太平镇、沙坪镇、陆屋镇、三隆镇等。钦州的长滩镇的种植面积也不小,另外近几年南宁地区的宾阳县种植面积也增加不少。 郁金的用量每年在增加,主要用于中药饮片,药厂终端用量不大。广郁金产量的70%被加工成郁金片销往全国。加工地大部分都分布在玉林市场,产区近几年有少量加工。多分布在灵山几个乡镇。 郁金种植期是从去年的10月份,到今年的4月份,由于产区的大部分地块都是靠降雨,人工水浇地很少,种植期这段时间产地基本没下过几场中大雨。长达6个月的干旱,导致产区的部分地块种苗生长非常缓慢,2月底至3月初种植的郁金到现在刚刚出芽,没有长出叶子,证明郁金的种植过季,即使后面全部成活,季节不对也会影响到产量。并且有部分莪术种苗开始腐烂,补种的可能性不大。 2024年有两个月的生果收购期,去年的价格在8角到1.1元一斤,很多大户都是亏本,这就导致今年的大户种植少了很多。今年的面积估计比去年减少10%左右,加上今年天旱减产量在10-15%,总体今年比去年总产量少20-25%左右,今年郁金由于天旱估计产新会推迟一个月左右,到10月中旬后产新,11月上旬才能达到高峰。 郁金的年用量大致在7000-8000吨,玉林市场及产区截止现在库存应该在5000吨左右,该品到产新前还会有一定销量。2025年产量约在8000吨以上,所以郁金产新后价格会稳步下滑,但下滑的空间不会太大。郁金的单产不一,特别是今年,单产从2000斤-5000斤不等,这与种植时间、种植地块,管理技术水平和自然灾害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产区郁金个子货成交价14-15元不等,好货16元,厚片货17元,薄片18-19元不等,走动不快,由于产区旱情还没得到缓解,部分药商还在关注产区情况变化。 郁金属于产区非常集中的品种,并且价格变化周期性较明显、药商及关注者较多。但由于市场整体消杀、销量明显减少、市场恐慌心理增加。到集中产新后价格会下调,有可能会降至低于药农成本价。 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

    时间:2025-06-21 10:45:31

  • 射干低价能走多远

    2023年射干(饮片)价格曾涨至220元以上,目前价格跌至30元左右。射干价格已跌至近几年新低,多商以为后市价格再落空间不大,只是低价还能走多远? 射干主产河北安国、定州、任丘;安徽亳州及湖南邵东,另外辽宁辽阳、贵州独山县、河南伊川、湖北新洲区等地也有小面积种植。 历史上射干价格也经历几次变化,1997年曾涨至42元,而且高价持续到1999年上半年,涨价前在10元以下运行长达6年。射干连续近三年高价,刺激药农扩大种植面积,1999年产新后价格跌至7.5元左右,此价持续到2002年3月,4月便小幅回升至12元,2003年从12元涨至18元,2004年小幅回落至14元,2005年春下滑至10元左右,4月以后涨至16-17元,到年底涨至20元,2006年在22元上下徘徊一年,2007年从22元涨至36-39元,产新后价格回落至18-20元,2008-2009年在22-25元上下浮动两年,2010年从25元涨至42元,2011年从42元涨至48-50元,2012年从50元涨至65-70元,2013年从65元涨至80元,2014年小幅回落至70元上下,年底下滑至40-42元。 图示:射干近三年历史价格 2015年射干继续下滑,从40元落至28元,2016年从28元回升至37-40元,2017-2018年在40元上下运行近两年,2019-2020年在31-33元上下徘徊两年,2021年射干结束长大达6年多低价,进入上升通道,从33元涨至65元,2022年从65元高升至145元,2023年春攀升至220元以上。虽然进入5月射干价格回落,但是依然坚挺在180元上下,2024年继续在120元左右徘徊近一年,11月新货大量上市价格回落至60元左右。 射干生长周期2-3年,亩产干品150-200公斤。2022-2024年射干亩收入多在2万元以上,高收益极大地刺激了药农种植积极性,不但主产区扩大了种植面积,而且,新产区扩种了不少。盲目扩大种植,势必造成生产过剩,价格自然跌落。 射干种植可先育苗,再移栽,也可种子直播。2022年春季射干的种子卖价36元/公斤,2023年种子价格涨至40-60元/公斤,2024年春季射干种子涨至120-140元/公斤。近几年射干种子价格的不断上涨,说明了药农种植热情高,种植面积是扩大的。 射干种植成本主要包含种苗、肥料、农药、人工、租地、机器采挖,人工费等,租地费1000元左右/亩,生长2-3年,地租费2000-3000元,加上肥料、人工栽种,管理和采挖等费用,亩生产成本近4000元。 2024年射干产新后价格跌至30元以下,包地种植基本无利润,甚至亏本,散户利润也不大。 射干为三类品种,具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等功效。用于治疗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市场年需求不过800-1000吨。 由于2022-2024年射干在高价刺激下种植扩大,尤其2023-2024年新扩种面积较多。按照射干生长周期3年,2025-2027年采挖面积依然较大。由此,判断射干低价仅仅开始,今后几年有望在低价继续运行。 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

    时间:2025-06-18 09:45:02

  • 红花为何徘徊不前

    近两年红花价格一直在100-110元徘徊不前,有时在产新期间跌至90元左右,很快又反弹至100元以上。红花价格为何总在100元上下波动,难有大的突破。 首先回顾一下过去几年红花价格变化:2018年红花从102元(新疆产统)涨至120-122元,2019年上半年从120元涨至130元,此时恰逢新疆种植,短期内价格上涨刺激药农种植积极性提高,当年春季播种面积增加,产新未临价格已跌至102元左右,年底小幅回升至110元。2019年新疆红花产新价格落至100元左右,不但挫伤了新疆种植户的积极性,而且,打击了云南产区药农种植热情,2020年云南红花产新结束从102元一路飙升至155元。 虽然2018-2020年上半年红花价格再在100元上下涨涨落落,但是,不足以刺激药农种植积极性,而且红花库存得到良好消化,进入2021年继续高歌上扬,从155元高升至185元,后来价格回落至180元左右,2022年从180元逐渐跌至160元上下,2023年从150元回落至130元左右。 图示:红花近三年历史价格 由于红花持续三年高价,极大刺激药农种植积极性,不但主产区新疆、云南扩大了种植,而且,次产区甘肃、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也扩种了不少面积。据了解,2022年云南产区总产量达2000吨左右,前几年只有500-600吨,2022年新疆产区总产量也在4000吨以上。 2023年红花种植面积继续扩大,无论是新疆产地或是云南产区均扩大了不少面积,而且河南、安徽,山东等地也扩种了不少。据了解,2023年新疆产区红花总产量5000吨以上,云南产区总产量不少于3000吨,加上其它产区产量,红花生产出现过剩,2023年价格从150元逐渐下滑至125元左右。 2024年春季云南红花产新时价格跌至110元上下,到年底进一步下滑至95元左右,目前价格回升至110元上下。 目前红花有两大产区,新疆和云南。云南产区每年9月末开始下种,可延续到10月中旬。受过去几年红花高价刺激,云南产区种植从老产区不断向周边延伸,大理、丽江、保山、文山、澜沧、怒江、楚雄等地都有种植。云南产区春节前后便进入产新,可持续到来年4月底,单产产量可达20-35公斤;新疆产区每年4月播种,7月开始产新,单产低,旱地产量8-12公斤,水浇地可达15公斤。 2024年红花价格下滑,新疆产区面积减种,但是,云南产区减种不明显,2025年云南产区总产量仍不少于3000吨。由于2025年云南红花产新先落后涨,新疆产区药农仍有种植积极性,只有少数种植户减少了面积。 红花低价不到两年,种植面积尚未得到真正的大减,而且,过去几年积压的库存没有得到真正的消化。由此,判断短期内红花继续下滑空间不大。红花只有真正种植面积减少,库存得到良好消化,才能迎来新一轮涨价行情。 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

    时间:2025-06-16 08:54:24

  • 低价的牛蒡子

    2023年牛蒡子涨至42元,目前价格13元左右。多商以为牛蒡子价格已低,后市价格继续下滑空间不大。那么,牛蒡子过去几年都经历了哪些变化,低价行情还能走多远? 牛蒡子又名大力子,主要有四个产区:甘肃、陕西、四川、东北,家种和野生均有,其中野生货主要以东北货供应,而甘肃产区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已成为主导牛蒡子价格涨落的风向标。 回顾牛蒡子历史价格,2010年从12.5元涨至21-22元,2011年上半年从22元涨至34元,下半年回落至26-28元,年底回升至30元,2012年春继续上扬至35-37元,下半年回落至25-30元,2013年从32元逐渐下滑至22元。 图示:牛蒡子近三年历史价格 牛蒡子经历了三年多高价,刺激药农大面积发展种植,2014年从高价逐渐跌落下来,产新后价格从20元以上跌至12元左右。2015年牛蒡子价格继续下滑,产新后跌至10元左右,此价持续到2016年5月。牛蒡子价格低落,2016年药农多减少了种植面积,产新未临价格回升至15元左右,产新后涨至18元,2017-2018年上半年价格在18元上下浮动,药农重新点燃种植热情,2018年产量增加,产新后价格下滑至11-12元。2019-2020年牛蒡子在12-14元上下徘徊两年,两年低价再次挫伤药农种植积极性,2021年从低价中走出,从15元涨至21-22元,此价持续到2022年,2023年继续发力上扬,从28元一路高升至42元,产新后价格回落至26-30元,2024年上半年价格持续在25-26元上下波动,下半年跌至17-18元,目前15元左右。 牛蒡子生长周期为两年,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已由两年缩短为一年。一般亩产150公斤,2022年牛蒡子多卖价20元,亩收入3000元左右,2023年卖价30多元,亩收入4500元以上。虽然2024年牛蒡子价格下滑至15元左右,但是,亩收入仍在2000元以上,而种植小麦亩收入不足千元,农民仍愿选择种植牛蒡子。 牛蒡子,为菊科两年生植物,以种子入药。具有疏风散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之功能,临床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麻疹、腮腺炎,疮毒肿痛等症。另据资料显示1983年全国已有20多家中药厂家生产60种成药中配有牛蒡子,较常用的如银翘解毒胶囊等。随着以牛蒡子为原料生产的冲剂、丸剂、片剂、浓缩颗粒等新品种新剂型的不断增加;同时我国牛蒡子主要出口日本,南韩及东南亚各国,其销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有关媒体报道,牛蒡子年需求量3000-3500吨,也有的说有4000吨。 总之,牛蒡子经历近三年高价,种植面积扩大,生产出现过剩,进入新一轮低价周期。未来1-2年内只有继续减少种植面积,库存得到良好消化,才能迎来一波涨价行情。 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

    时间:2025-06-14 09:55:37

西部药材网
提示

请登录!

×